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综合...
城乡教育一体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努力探索。2009年4月,地处西部的成都成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2009年11月10日,本报浓墨重彩地报道了成都市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和成果,通过鲜活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展现了成都市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经验举措,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如今,10年过去,面对老百姓对教育多样化、优质化的新期待,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标准,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2.0时代”,成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发力点转向“全域优质”“高位均衡”,朝着“优教成都”跃进。近日,本报记者重访成都,探寻成都教育在“全域成都”视野下的发展足迹。
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图”—— 科学布局规划,重塑教育空间格局
龙泉山上桃花开,青龙湖畔白鹭飞。坐着地铁去成都东郊赏花观鸟,是近几年成都市民最热衷的一项活动。 连续跟踪采访坐落于青龙湖畔的青龙湖小学,就会发现学校一年一个样,“过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现在是四时景不同,校园胜花园”。校长廖小强告诉记者,学校依托得天独厚的环境,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和校本课程建设,曾经位置偏远、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终于“打了个翻身仗”,多次代表四川中小学到国内各种层次的生态教育论坛上做经验分享,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走在了发展前沿,成了不少城市学校争相参观学习的样板。
发生巨变的不只是乡村学校。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记者从成都市红专西路小学出门100米,沿着成都的母亲河锦江,就是一条绵延一百多公里的沿江绿道,串连起武侯祠、万里桥、百花潭、杜甫草堂等星罗棋布的人文圣地。“每走一步都是美景,都有历史和典故。”红专西路小学把语文课、科技课、劳动实践课的相关部分,都放到了绿道,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自然、人文之美。按照建设“公园城市”的总体规划,近年来,成都已建成不同等级的城市绿道近三千公里,这些绿色的“毛细血管”,串起青少年素质拓展、科普实践基地等诸多要素。过去,城市学校场地狭小、环境受限,如今,依托绿道开展起来的特色课程、“绿道研学”、社会实践活动,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绿道不仅仅是“一条绿色的道路”,更让城市变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学校”“大课堂”。 城乡学校的变化,既是成都教育发展的缩影,更投射出成都城市空间格局的历史性巨变。 2000多年前,蜀守李冰开都江堰,让龙门山脉与龙泉山脉之间的川西坝子,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也将现代成都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固定了下来。
今天,成都人口以每年50万的速度剧增,已经发展成为实际人口超2100万的特大城市,“两山夹一城”的川西坝子已经变得拥挤不堪。反映在教育领域,“城镇挤”、教育公共服务跟不上的问题亟待破解。据测算,按照目前成都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每年需要净增学位超过7万个。
破解“城市堵”“教育挤”的关键,在于打破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
去年通过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描绘了“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的宏伟蓝图。如今,成都城市发展正向东翻越龙泉山,开拓东部新区,龙泉山变成新的“城市中心”,“两山夹一城”变成“一山连两翼”。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为支撑城市发展,成都市坚持“城市更新到哪里、教育就跟进到哪里,产业布局到哪里,教育就配套到哪里”,率先科学调整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以适应城市空间布局调整。
2017年以来,成都市教育局会同市规划局启动了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修编工作,修订编制了《成都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公办)布局规划(2017—2035年)》,涵盖全市22个区(市)县,并统一了编制要求和技术标准,真正做到“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图”,共同打造“优教成都”。
2019年6月28日,全市教育大会作出了成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教育大会后,市委、市政府围绕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出了成都教育“三步走”目标:到2022年,初步建成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化教育强市;到2035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泛欧亚有重要地位的国际化教育高地;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名城。 《意见》还明确了要通过“新优质学校”培育、指标到校生等政策倾斜和扶持,重点支持一大批像青龙湖小学这样的乡村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一校一品、一校一景”学校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教育特色、内涵发展。城市优,乡村美,是新理念下的新目标。未来,根据城市发展多中心、组团式布局,以“15分钟”为半径,人人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着眼“全域”,着力“县域”——以“基本均衡”为基础,推动实现“优质均衡”
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从描述的字眼中不难看出,东、南方向是城市拓展的重点,而西向是龙门山水源涵养地和都江堰灌区,是成都着力控制开发强度的生态涵养区。
位于“西控”区域的蒲江县,是以丘陵地形为主的农业县,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不到成都的1%,财政可支配收入不足10亿元。就是这样一个生态功能区,并没有因为财政状况,影响教育投入。 在蒲江县采访时,县教育局局长杨忠云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近两年蒲江县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提升工程中,全县教育装备提升总资金9934万元、环境改造资金200万元、运动场改造共投入资金3395万元……投入水平并不比其他区域差。
教育兴,城市兴。县域兴,则全域兴。根据这样的思路,成都市要求区(市)县政府健全“扶弱保底”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和“城乡统一、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同时要求教育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保障学位严重不足地区和薄弱学校需要。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资源配置也应保持动态。成都市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统筹”的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中心城区给政策、近郊区县给补贴、远郊区县给倾斜”的思路。
一方面,项目经费实行分担和支持的“动态倾斜”制度。例如,为期3年、总投入40多亿元的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中心城区、近郊、远郊分别承担100%、70%(或60%)和30%(或20%),其余由市级承担。以近年来蒲江县的教育投入经费为例,运动场改造投入的3395万元资金,按照市县7∶3比例分担。而环境改造的200万元资金,全由市级承担。 另一方面,制定《成都市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在成都,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每两年就会有一次动态调整,并且实行市县两级共同保障机制,对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的部分,中心城区所需资金由各区自行承担,近郊区所需资金,按市、区3∶7比例分担,远郊县(市)所需资金按市、县(市)6∶4比例分担,“5•12”汶川大地震4个重灾区县所需资金按市、县(市)8∶2比例分担。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也建立了逐年调整增加制度。务实而灵活的制度设计,“让钱花在了刀刃上”,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成都正营造着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不管近郊、远郊,不论什么层次的学校,都能得到发展所需,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教育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教育而强—— 教育成为助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大学中办“小学”,在小学里办“大学”,是成都市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学校建到群众家门口”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成都市通过名校集团发展、学校结对帮扶、委托管理以及“新优质学校”培育等多种方法扩大优质资源,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一定程度面临“同质化”“单一化”的问题,急需进一步创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法和路径。
放眼成都的教育版图,64所在蓉高校,无疑是一座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富矿”。 于成都而言,依托高校资源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环高校的高水平基础教育学校,符合城市发展格局要求。64所在蓉高校区域分布显示,位于成都近远郊的龙泉驿区、温江区、郫都区、双流区、新津县高校布点占比达到62.3%。 2018年,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高校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培育共建附属学校的优势学科,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目前,成都武侯区、成华区与川大、电子科大分别就4所附属学校形成了新的共建策略,双流区、龙泉驿区、新都区等三地与驻地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4所高校加强合作、建立机制,实现环高校的从学前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共建共享,初步探索了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的雏形和不同构建模式。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成都市还将通过校地共建、校校共建的方式,新办15-20所高校附属学校。 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更优质量教育的需求,是打造“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的“原动力”,更是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容”,打造“优教成都”的初心。
为了这颗“初心”,成都不断发力:
——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大力提升教育供给水平。近两年来,新投入使用中小学、幼儿园373所,新增学位20.2万个,每年妥善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超过35万人,占四川全省的70%。
——持续深化改革,打通机制体制障碍,优化校长教师“动态交流”制度,推广“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的“两自一包”改革,在全市所有区县持续推行教师“县管校聘”等“大手笔”的举措,为中小学发展“松绑”“赋能”。
——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教育均衡。2017年,“成都数字学校”上线,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成都市名校、名师资源结合,为成都市中小学生打造随时、随地、随需的数字化“无边界”学校,惠及全市22个区(市、县)的1500余所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一块屏幕”改变命运。
——2019年,成都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区域教育联盟发展的意见》,着力推进区域教育联盟发展与“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发展新格局相呼应,进一步打破区域壁垒、管理壁垒、权属壁垒,实现全域成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守“城市发展为人民”的初心,践行新发展理念,成都教育发展的品位越来越高,路子越走越宽。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都致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的所有相关信息,希望能够对大家的理解有所帮助,欢迎关注北极星择校网以以方便了解更多的相关资讯。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找学校查信息都关注【升学猫】公众号,校方合作信息更全更准更及时!初中生找学校、高中生找学校、中职升大专、职高升大专、没读书了学技术……你想了解的 升学猫一一为你免费解答。